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

影像解析度(Definition)與影像畫質(Quality)有關係,但不是絕對的。
在 1-3影像流量與影格率 會詳細解說。

影像解析度是指構成影像的畫素點量,以Full HD (FHD) 1080p 來說,即是寬1920畫素點、
高1080畫素點構成的影像畫面。

在台灣普遍說法,會把影像解析度稱為「畫質」,例如在說明HD時使用「高畫質」稱呼,
但實際上影像解析度並非影像畫質的絕對因素,需看最終的播放裝置而定,如FHD最適合的解析度1080p以下的螢幕播放,拿到4K螢幕播放,並不是影片畫質差,而是解析度不足。

目前常見的影像解析度為下列幾種:




會影響影像最終播出的解析度,有三個環節:

一、攝影機錄下來的影像解析度

例如選用FHD錄製「片段A」,就決定了「片段A」原始影像解析度為1080p。

二、輸出、轉檔與儲存媒介

「片段A」經由剪輯軟體輸出或轉檔軟體轉檔,可將解析度轉為更大或更小,
但將解析度轉為超過FHD,畫素點雖然會增加(例如變4K),解析度卻會維持1080p不變,
如果將是解析度轉為FHD以下,畫素點以及解析度則會一起減少(例如變480p)。

而另一種情況是,無論拿任何解析度的影片轉為DVD播放格式,解析度都會為DVD(480p)。
這是DVD播放格式製訂的問題,而非影片本身問題。

另外像是Youtube、Vimeo等網路影音平台,上傳高解析度影片後,可選擇較低解析度播放。
(例如上傳1080p可選擇更低的720p或是480p播放)

三、最終的播放裝置

將1080p的「片段A」拿到480p的顯示器上播放,觀眾只能收看到480p解析度的影像。
同樣的,將「片段A」拿到4K的顯示器上播放,觀眾也是只能看到1080p解析度的影像。

因此,如果錄製4K解析度的影像,沒有4K顯示器,解析度依然無法以4K播出。
也就是說,決定影像解析度的最重要環節,在於最終的播放裝置。

你應該更注意的是:
很多文章會說明影像解析度規格,卻忽略影像呈現的問題。
雖然較高的解析度能保持影片品質,但最好還是依照最終的播放狀製去調整符合的大小,
在行動裝置、電視、電影院及廣告牆等不同大小的播放裝置上,解析度就應該適度調整,
否則過高的解析度影片,在較低解析度的螢幕上播放,會產生摩爾紋等問題。

除此之外,原本在電視上播出的節目,拿到4.7吋的手機上播放,字幕可能就會太小,
這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。
影像最終會在什麼裝置上播放,影像內容、解析度及比例都需要事先設定好,才能給觀眾最佳的視覺效果。

打破規則:
雖然在台灣4K播放裝置並未如FHD普及,但4K錄影機依然是值得投資的器材,因為使用4K
錄製的影像,可透過裁切的方式,重新將影像再次佈局(二次取景),只要裁切後的尺寸未低
於最終輸出尺寸(例如最終成品為1080p),都沒有降低影片解析度的問題。
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